不过老百姓还是不太习惯买化肥种地,尽管化肥的价格已经降到了老百姓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于是李卫国想出办法,扩大化肥厂的生产规模,一开始先用财政拨款来支付化肥生产费用,免费发放给农民使用,如此持续几年,当农民发现化肥可以明显提高粮食产量时,意识到化肥的重要性时,再将化肥按正常价格销售,一切都好水到渠成。
舍得舍得,不舍怎么能得到。
在免除农业税和免费赠与化肥这两项政策的诱惑下,整个江南八省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农民的耕种积极性迅速提高,使得李卫国的粮食战略格局得以完成。
部署粮食战略的同时,李卫国自然不会忘记工业建设,尤其是军事工业,也是夺得天下的关键。
工业方面,李卫国没有改变现有格局,依然是以上海江湾为工业基地中心,规模逐步向外扩张,但不会出江南省,暂时也不会扩向其他各省。
因为李卫国很清楚,他控制的省份都在南方,矿产资源贫乏,不适合建设工业基地,一个上海工业基地已经很不错了。
随着吴军大规模扩军和收编几十万太平军,兵力的增加意味着武器装备的大规模支出,枪炮弹药的生产都比原来扩大了几倍,钢铁厂的原材料之前是从海南岛的石碌开采然后运输到上海加工,距离有些远,因为李卫国治下的南方没有更好品质的铁矿石,从欧美进口更不划算。
尤其是卫国式步枪弹使用的是铜,因为铜的延展性好,易加工、易切割,最适合五十年代的车床加工,所以被李卫国选来制造步枪弹。可由于国内的铜矿稀少,之前因为沪军的规模不大,所需铜原料可以从市场购买。但随着沪军转变成吴军,百万大军所需要的步枪弹可谓天文数字,平时训练的消耗,乃至将来的灭清战争爆发,都将需要更为庞大的弹药,这时,市场上的铜资源因为吴军的巨额缺口而价格疯涨,令吴军步枪弹的生产成本激增。
为此,李卫国跟英国签署了协议,暂时可以从英属印度进口铜矿石。不过从战略和军事上考虑,这不是办法,将来一旦跟英国人开战,铜矿石进口渠道将被封锁,对吴军造成影响。
如今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之前被太平军占领的马鞍山一带铁矿场如今可以开采了,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很快就会运到上海江湾钢铁厂进行冶炼,运输成本较之前从海南岛海运明显降低。
同时,马鞍山一带还有李卫国所知道的一座大型铜矿,也一并得到了开采。这样一来,不但钢铁冶炼成本大幅度下降,就连吴军兵工厂对铜矿石的需求也一并解决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