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继续进行,国内的战争总动员已经完成,重工业全面恢复生产,达到历史上最大产能,今后随着世界大战的加剧,有可能继续扩大产能。
此前,中华帝国的重工业太过庞大,产能一度出现过剩。当时李卫国采取的策略是扩大内需,刺激国民消费,同时逐步对钢铁、水泥、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产能进行调整,逐步减产。
不过效果并不是太好,于是李卫国便从那时开始,有了发动战争的想法,只有发动战争才能够疯狂的消耗工业资源,改变国内重工业产能过剩,甚至有可能爆发经济危机的不良后果。
历史证明,每一个爆发经济危机的国家,最好最快的方法就是对外发动战争,这几乎已经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国际普遍规律了。
当甲午年的到来,直接刺激了李卫国的神经,最终令他下决心发动战争,挑起世界大战。
不过,这次御前会议上,内阁大臣们却因为一件事而争执不休。
“关于国民轻重工业全面转入战时机制这件事,臣有不同看法。现在帝国本土并未遭到军事攻击,过早的把工业全部转入战时机制,将对帝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执行军票,实行生活物资配给制,以及暂停人民币流通一事,臣持反对意见。”
傅学贤说完,十几位大臣附和,他们的态度一致,不希望国民工业全部转入战时机制。因为一旦转入战时机制,就失去了市场经济繁荣,所有物资都为了打仗,都哪去消耗掉,这将领中华帝国的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傅大人不要忘了,现在是战争时期,全世界都在打仗,国民工业如果不转入战时机制,还在生产那些奢侈品、不必要的民用物资,那就是极大的浪费。要知道,如果双方筋疲力尽时,谁先射出最后一发子弹就将决定胜败,我们却发现,我们的最后一发子弹所需要的铜已经被拿去制造水龙头了,于是我们输掉了战争,割地赔款,世代为奴,这就是傅大人要的结果吗?为了生产一个水龙头,而输掉战争?”
面对王凯泰的反驳,同样有十几位大臣持支持立场。
双方说得都有道理,据理力争,一时间朝堂上吵得跟菜市场一样。
李卫国也是头疼,他知道傅学贤的说法有道理,毕竟中华帝国为了这场战争早做准备,储备了大量的战略物资,足够消耗相当一段时间了。尤其在眼下,中华帝国本土并未遭到攻击,把全部工业转入战时机制的确有些浪费资源了,不如用来发展经济。
而王凯泰的说法也没错,为了战争,做好一切准备,说不定最后一颗子弹就能决定胜负。尤其这场世界大战有可能短时间内无法结束,这在德法战场上已经出现了苗头,因此中华帝国得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那么战略物资就要储备更多了,越是及早的把工业全部转入战时机制,储备的物资就越多,打起仗来就越有底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