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刑玠希望山东成为此次征倭大军的‘粮仓’,也是源于壬辰之战期间,尤其在后期,辽东输出规模远不及山东显著。况且辽东本就疲敝,再加上备倭援朝的担子,往后辽东恐怕更加举步维艰。
杨鎬也明白刑玠的意图,他道:“朝鲜之难不难于进兵,而难于运饷,所以下官有两点建议:一是海运,壬辰那次,海船从登莱出发到金州即止,然后在图转运义洲,此次不如直接选择鸭绿江口的薪岛,或椴岛附近,而且沿途也有各海岛可以作为临时停靠。”
“椴岛……就是皮岛?”
“是,我方称之为皮岛,朝鲜都称为椴岛。”杨鎬回道。
“然后再图从铁山转运?”
“是,不过这要经圣上批示,需重启海运路线,还需要有海运能力的海船。”
“哦……那么,第二呢?”刑玠沉吟了片刻又问道。
“第二,若是运饷依然困难,就要考虑直接与朝鲜当地贸粮,下官的想法是将中江关市由每月三次改为日市;其次直接从山东征一批青布,以布代银,虽说如今朝鲜已能接受用银,但布币依然好用,与民间贸货,百姓惯用米、布交易,这两样还是最受欢迎。”
这点刑玠倒是从他前任宋应昌以往的书信中有所了解,当时李如松大军入朝前,朝廷就提出过‘本折兑换’,用白银来购买朝鲜的米谷,却被朝鲜国王拒绝。当然,这也能理解,毕竟朝鲜至今还未有推行白银粮饷制。而民间的鱼盐、牛马、衣物等皆可换米,但以布为公认的货币。
随后朝廷也调整了贸易内容,那时辽东都司张三畏就以青布二千七百匹,红布八百余匹易换了稻米六百多石,小米、黄豆一百多石。
“哦,对了,”杨鎬又补充道:“听说朝鲜这两年农事丰稔,中江关市贸易也兴盛不少,虽说米不至绝,但朝鲜官府的开支,及公私所需甚巨,况他们支付官兵的本色粮饷一直就缺,所以恐怕……”
“所以你的意思,此次对我大军粮饷的支济还是会像上次一样困难?”
杨鎬点点头:“恐怕是的。”
刑玠不由皱起了眉头,想了想,又问道:“我军既然都如此,那日军岂不更是粮饷不敷?”
杨鎬回道:“上次我大军还是因输运跟不上,像平壤到王京一路,良策、车辇、林畔、云兴等处刍草、米豆甚丰,边山漫田也有荒草可割为饲马之用,可就是运解频出问题。下官觉得这次倒与上次不同,一是倭军已盘踞南部多时,靠海上补给,恐做了长期打算,二是我军此次战略更为纵深,粮草补给问题将更加凸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