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的陆轩,冲了个澡,躺在床上想了一会晚上针灸的过程,随后渐渐进入梦乡。
周航勇的事情他没去想,对方很明显不信,说的再多也没用。
真说了,人家可能还以为自己诅咒对方,最后闹的不欢而散,甚至因此大打出手都不一定。
别说是一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了,哪怕是朋友、邻居,如果不信任,有些话其实都不好去说。
身体好自然无事,不好,也许会因此结仇也说不定。
当然,求医者非常恭敬地求医,上门与否则是次要。
这不是摆架子,事实上,古代名医常常‘来往病者之家,虽祁苦寒大暑,未尝少惮,如遇清贫者,时常施与周济’,心有悲天悯人之高尚情怀。
很多人就要问,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要求医不叩门呢?
如果自己有好的技术,为什么不能主动去帮助别人呢?
事实上从古到今,医者很少有送医上门的。
在古代,有个习俗,医不叩门,有请才行。
古时中医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坐堂行医,一种是走访郎中,也叫做“游方”。
坐堂行医的传统观念,认为医生就该坐在诊堂中等待患者上门,或者等待别人的延请,也保证有充裕的时间来为病人服务。
如果情况反过来别人会误认为这家里出了什么事情。外出行医的“游方”也有行为规矩,如民间过年时医药行业忌讳出诊,怕“触霉头”,除非给双份诊费破灾才行。
平时出诊,也忌讳敲患者的门,故俗有“医不叩门,有请才行”的说法。
而且为了保守职业技能的秘密,民间又有医生郎中“施药不施方”的说法。医药行旧时敬华佗、孙思邈等为祖师爷,不敢稍有不恭,而且如今这些习俗在民间仍旧可以见到。
之所以会有医不叩门这句话,也不仅仅是因为习俗,还有便是送医上门,很容易会被人觉得你另有所图。
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作为医生不要太主动,自个儿跑到患者那里,冲患者说,我来给你看看病一类的话,对方不仅不会相信,反而会觉得特不靠谱,反感这种行为。
这是患者通常有的一个心理,一来是患者忌讳,二来患者未必认为自己有病,三者患者未必领情。另外,患者自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缘分,急也无用。
从心理学来讲,一般如果不是自己主动求医问药,是很难接受医生治疗的。特别是现在医患关系不太协调的情况下,太过主动了,反而会引起诸多误会。
而且中医治病有其自身的特点,病人对医生的信任至关重要。
《素问·五脏别论》中就有言:“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有些病,病人不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对气血阴阳毫无认识,不信任中医的诊断和辨证,这种情况下是难以取得治疗效果的,或者说是做无用功。
另外,治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主客观因素在变化,病情也在变化,治疗方案也需要随之调整。
绝大多数医生都不是神医,奢求药到病除是不现实的。
如果病人病人对医生没有起码的信任与尊重,就不可能很好地配合,甚至中途放弃治疗。
当然医生也有责任每次将诊断结果和基本病理给病人讲解清楚,达成良好的医患沟通,如果医生自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也是难免的。
医不叩门,并非医者就是要展现自己的清高,为任何人所驱使,只是为了增加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罢了。
中医治病,有效果快的,也有治疗过程极长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患者对医生产生了怀疑,药效自然会大打折扣。
甚至,很多人看到一半,甚至关键时刻放弃的也不是没有。
……
翌日。
周二。
陆轩起的没平时早,不过陆轩倒也没睡懒觉的习惯,七点半左右还是起来刷牙洗脸。
由于今天起的不算早,陆轩没在楼下吃早饭。
不过在经过早餐店的时候,听到有几个人在聊着昨晚的一些见闻。
“昨晚一个网约车司机好像被救护车给拉走了。”
“怎么了?”
“听说是太过劳累引起的中风吧,也不知道人怎么样了,反正拉走的时候人不清醒,动弹不得。”
“还是不能太过劳累了,大半夜的还在开网约车,完全就是拿命换钱,结果呢,不得又拿钱换命,何必呢?”
“生活所迫呗,昨晚我就在家加班到了凌晨,这不一大早还得起来去上班,打工人哪有容易的。”
“也是,谁不是这么过来的呢。”
……
陆轩的脚步顿了顿,随后摇了摇头。
有些事情,他即便知道,也无法阻止。
上了公交车,陆轩并未去想那名网约车司机,而是给季修文发了一条信息,让他给自己在楼下带了一份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