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怒从心头起,滔滔不绝地数落儿子:“想给他说门亲事,收收心,好,和我说魏家是三郎议过的人家,他不要。真是乱来,我给三郎说的是四娘,给他说的是五娘,你也是见过五娘的,知书达理又落落大方,配他绰绰有余。”
心腹妈妈时不时应和两声。
“可他倒好,一口一个‘偏心’,以为我心里只有三郎,他也不想想,三郎自小在宫里,他是我亲手带大的……”柳氏说着,眼眶微微红了,“打小就没逼他做过什么事,读书读不好,罢了,不想学武,也由着他,左右家业有他一份,安安生生过一辈子也足够。”
心腹妈妈道:“四少爷还小,不懂您的苦心,也不知道三少爷的苦。”
“他就知道他哥外头风光,陛下恩宠,年纪轻轻就是四品官,也不看看大同是什么地方,鞑靼就在隔壁,我夜里都睡不安稳。”
柳氏擦擦眼角,满口苦涩,“让他去看看他兄长的难处,他却干出这种事,是嫌三郎还不够难吗?他可是同胞兄弟啊!”
心腹妈妈想了想,安慰道:“侯爷不曾提起此事,想来无碍,太太也别太放在心上了。”
柳氏胸口堵得厉害:“他是不和我提,却和老二提,那才是亲儿子啊!”
话说到最后,几乎咬牙切齿。
心腹妈妈霎时噤声,不敢再语。
次日,家信到了。
往常送信,都是谢玄英给靖海侯写一封,程丹若给柳氏写一封。他们写之前串供好,该说的隐约透露,不该说的一个字不提。
但这回,柳氏却收到了谢玄英的信。
他写的内容很简单,先说了自己带弟弟体察民情的事,接着委婉表示,四弟年轻气盛,难免沉湎于游戏,建议母亲让他好好读书。
跟着便说起那日的来龙去脉。
“儿闻此事,心急如焚……众目睽睽之下,百姓议论不休,程氏被逼无奈,亲自阻拦……妇人手软,掌掴示人,四弟却贬其家世……儿羞愤交织,一时冲动,未听程氏劝阻,挥鞭相向,甚是羞愧,跪乞母亲原谅……”
又道,“程氏亲自抚恤百姓,伤者侥幸未死,儿已将四弟约束于院中,但愿不坠先祖威名。”
写信是一门技术。
假如程丹若来说这件事,无论她多么诚恳地道歉,柳氏心里也会在意她掌掴亲生儿子——她才不会在意一个戏子的性命呢。
但谢玄英的说法,却完美避过了这一点。
御史参人在前,程丹若的阻止就是及时的、必要的,甚至是“手软的”,因为谢玄英不得不又打了弟弟十鞭,才勉强把事情按下去。
而程丹若“手软”又“劝阻”,不止是好嫂子,还因为谢其蔚“贬低家世”,变成受害者。
弟弟贬低嫂子,叫以“幼”欺“长”,长幼次序与尊卑一样,是人伦道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