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许会奇怪,面对巷战,小鬼子都先集中兵力,想以优势兵力和武器,一举打穿突击团的整个防线,然后再分散围剿。可本来兵力就不足的突击团一营,面对几乎是自己八倍兵力的小鬼子主力,为什么要分兵节节把守抵抗?为什么不集中兵力?这样做,岂不是自己分散了自己的力量吗?
其实,这么做也是逼不得已,准确的说,是跟团部制定的游击战术有着决定性关系:兵力不如人,武器不如人,又是被动防守状态,真要跟对方死拼的话,不仅守不住,自己伤亡惨重之下,恐怕也杀伤不了多少小鬼子。与其如此,在明知道最终很可能依旧守不住的前提下,那么,就必须要把主要作战目的转移到以尽量多杀伤小鬼子这方面来了,所以,就采用了游击战术。
简单点说,就是不以寸土必争为目的,而是因地制宜,利用三桥县众多小巷子的地形有点,跟小鬼子打游击战,为此,就是在正面抵抗的时候,也是尽量拖住小鬼子为主,实在托不住了,就分散开来,以此来保存实力的同时,借助下一个抵抗的营的火力吸引,在小鬼子主力急于层层凿穿突击团的正面抵抗之力之时,大家再利用小巷子,从四面包围过来,如削苹果一样,从外围偷袭,一点一点地消灭掉小鬼子的有生力量。
以此为战术,自然就不可能真的要跟小鬼子死拼到底,自然也就要尽量分散兵力,免得被小鬼子一举歼灭之余,还得为分散和随后反包围过来做准备。
所以,刘兵只是把一个排派上城墙,打了场城墙口子争夺战。
第二道防线是见情形不对,立即就撤退了。
而第三道防线则只放了一个连……这三道防线的目的自然都是游击战术制定下的结果。
第四道防线,刘兵则亲自带着一连和二连防御……三连和四连自然是按照命令行事:实在抵抗不住,立即分散,然后趁小鬼子急于攻打第四道防线的机会,从后偷袭小鬼子。
然而,事情就出在第三道防线上,一下子就点燃了一营所有官兵的悲愤之火。在这股悲愤之火熊熊燃烧下,别说刘兵没有下令撤退,就算他下令了,恐怕也没几个人真的愿意服从命令。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第四道防线上惨烈的争夺战发生了。
大家都是军人,都明白在战场上,哪有不死人的道理。虽说看到战友的牺牲,大家心里会很悲愤,可还没有达到让人愤怒到失去克制心理的地步。所以,虽然第三道防线上的三连,死伤二十多人,但眼看着再这么打下去,别说会死更多的人,就是想撤,恐怕也撤不了的时候,三连长只能克制住内心的愤怒,下令全体按事先的计划立即撤退转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