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1914年的中国,在外国人看来委实不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在这个国家的西南,为数众多的割据势力、革命势力正窥伺着北京政府内的那把椅子,尽管袁世凯拥有大总统之位,并且得到公认,但是大规模的内战似乎随时都可能爆发而在这个国家的北边,面对一战欧洲各强国退出中国的天赐之机,东洋恶邻正步步紧逼,试图吞并这个国家。可随着1914年8月27日青岛炮台的一声炮响,这个不像国家的国家仿佛被施了魔法,军阀们对中央言听计从,曾经流亡国外的反对党派纷纷表态服从政府。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政府第一次得到广泛支持,可尽管如此,袁世凯仍然只是在某种程度上的大总统,中国政坛至今还没有一位得到军界、政界、民间承认的领袖,不过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中国会诞生这样的一个人物,就我所见,在中国···…”
《画报》放入书架吕道维克=诺多
上海法租界宝昌路,一行三个外国人顺着大街走到大约中段的地方有一家“东方咖啡馆”,咖啡馆豪华的名称却与内部的装饰极不相称。三人相继而入,这时是上午九点半,这个时间咖啡馆每天最空的时候。
他们在角落里的一张小桌子边坐了下来。博比要了三杯咖啡,然后说道。
“似乎今天所有都去了机场?”
“都在等李子诚先生的到来吧。”
莫伊道尔笑说道。
这时女招待过来懒洋洋地把三杯温热的咖啡放在他们的面前。
“你在武汉的时候,曾采访过李子诚,你觉得的那个人怎么样?”
博比朝着吕道维克=诺多看去,他们三个人同样都是记者,而在三人中,资历最深的正是吕道维克=诺多,诺多是法国的日本和俄罗斯问题专家,1904至1qc5年曾报道过日俄战争,著有《现代日本》放入书架等书。他为包括《画报》放入书架在内的多家法国媒体撰稿其看法有时候能影响到法国政界。
在去年的胶澳事变时,诺多曾在文章开篇就指出:无论谁来评判中日冲突,若以过往那些历史观点为根据,便会得出日本获胜的结论。中国缺乏统一几省势力唯利是图,国家军力薄弱,乍看确实无法和日本军队做任何对抗,“但是”,他笔锋一转,“事情正在发生变化”。接下来,诺多转述了几个英国人在中国漫行数月后带回去的故事:他们行至靠近印度支那(当时指法国殖民地越南)的偏远省份广西时在某个不通铁路的小城里,遇见了两个当地军阀。半年前,这两人都参与了反对北京政府的“二次革命”。而现在他们跟英国人谈话时却表示,一个被侵略的国家没有资格讨价还价,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抵抗日本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