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针对大脑编译的程序,和针对显卡编译的程序,在编译思路上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大相庭径的思路。
举个通俗的例子,想要通过这套虚拟现实系统构建一个场景,他并不需要将整个场景的每一处细节都用画笔画出来,只需要程序性地设定一片草原,草原上有很多草,它们是蓝色的,大概有多高,甚至换句话说像哪种草,就能完成整个场景的构建,并且这个场景能够很轻松地被绝大多数的大脑“读懂”。
就像陈玉珊在沉浸状态下看到的虚拟实体一样,甚至能够看清楚草叶上的纹路。
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见过草长什么样子的,即便现实中没有看过草原,在影视作品或者互联网的图片上或多或少也都看见过。
然而如果这片草原上不只是草,还有一栋房子的话,他就必须挖空心思地去描述,这个房子具体长什么样,还是豪宅还是小破屋,几扇窗户几扇门等等,而且还不能用“像钟山国际某教授的别墅”这种笼统的描述,
毕竟草坪这种东西大家都见过,而陆舟自己家的别墅,除了他的亲人朋友邻居之外,也只有他自己才见过。
这套技术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根据信息设置的差异,即便是同样一段数据,经过不同大脑的模糊处理,呈现在不同人“眼中”的景象,可能都是存在细微差异的。
但由此,这也诞生了一个问题。
那便是如何用程序性的语言,“完备”地描述一个所有人都没见过的东西,并且将这种精度上的误差降低到最低。
毕竟,互联网的最大意义便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如果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而不是那个东西本来应该呈现——或者说开发者希望它呈现的面貌,那互联网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而这套设备,也就变成了只能用来自娱自乐的玩具。
陈玉珊:“也就是说,我只能去我去过的地方?”
陆舟:“不一定,你的记忆库中储存着的碎片恐怕比你想象中的要大的多,即便是你没见过的东西,通过完备的设定也是能够呈现出来的……只是,这会带来庞大的工作难度。就像我和你描述一个人的长相,就算我说的再详细,不给你一张照片认识,就算是擦肩而过你也很难在大街上将他认出来。”
陈玉珊脸上不禁写上了一丝遗憾。
“原来是这样……那太可惜了。”
陆舟点了下头:“嗯,这东西只是一个雏形。”
“不只是我刚才说的那个问题,包括对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一系列信号的模拟,都还没有完成。你应该也注意到了,你在进入沉浸模式之后,听到的声音都是从外界传来的,说话的时候也是通过声带直接发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