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人是需要有点儿精神的,有点儿通灵的精神的。人不是神,无法脚踏祥云或者自带头顶光圈,人通灵的精神需要落实在一些通灵的时间里。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列举了一些东方文化中通灵的时间:“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仗、礼佛、尝酒、宴坐、翻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右皆一人独享之乐。”

上述列举的通灵时间都需要一些器物实现:焚香需要香炉和香,试茶需要茶盏、茶壶、茶,洗砚需要砚台,鼓琴需要古琴。

我案头常放几件古器物,多数能用,喝茶、饮酒、焚香,多数是宋朝的,相处久了,看到窗前明月,知道今月曾经照古人,会替苏东坡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一盏。北宋建窑兔毫盏,撇口,直径约10厘米,黑胎,酱黄色釉,釉中有筋脉状黑褐色纹样,俗称兔毫,盏底修足工整,盏外施釉不到底,凝聚处如泪痕。

一罐。宋金钧窑双耳罐,敞口,无颈,斜肩,圈足,内外壁满厚釉,底足不施釉。

一印。宋圆雕羊钮白玉印,微沁,两厘米乘一厘米见方,宋代喜欢用玉雕羊,雕工极细,羊神态自若,面部由多个棱面组成,体现宋代动物玉雕的特色。

我很难用语言形容这一盏、一罐、一印的美。我一直认为,文学首要的目的是求真,探索人性中无尽的光明与黑暗。真正的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真正的美面前,文字常常乏力。白居易说杨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白居易这句诗流传下来了,我们还是不知道杨贵妃到底长什么样子。

如果勉为其难,用语言形容這三件器物呈现的东方审美:

东方审美就是实用之美。建盏的口沿很薄并且向外撇,喝茶的时候,上下唇贴上去,非常服帖,建盏的壁很厚,茶汤倒进去不容易凉;钧窑罐的形状很美,哪怕不插花,摆在案头就很养眼,釉厚,千年过后的今天,还是能当实用的建水,不漏不渗;千年过后的今天,玉印摸上去还是滑腻不留手,顺手、顺心。

东方审美就是传承之美。这三件器物,我都见过类似器型和做工的同类,在没必要改变的时候,古时候的匠人竭尽心力传承前辈匠人精心塑造的美,恭敬从命,细节一丝不苟,大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东方审美就是自然之美。它们似乎都不是主观设计的产物,古时候的匠人只是努力把它们恢复到了它们天生应该的样子。拿起青黑的建盏喝一口当年春天摘的古树生普,冷涩而后甘,山林的春天就在唇齿之间,“一杯落手浮轻黄,杯中万里春风香”。插一枝莲花到钧窑罐,仿佛养一枝莲花在一个小小的天青色的水塘,“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审美的确需要天赋,但是天赋需要点拨,后天熏陶也能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天赋的不足。多花点儿时间在这些通灵的事儿上,人容易有精神。多用些美物做这些通灵的事儿,人更容易有精神。精神即是物质,物质即是精神,本一不二。年轻的时候喜欢透过现象看本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常常将天地揣摩,希望终有一日妙理开,得大自在。人慢慢长大,喜欢略过本质看现象,一日茶、一夜酒、一部毫不掩饰的、一次没有目的的见面、一群不谈正经事的朋友,用美好的事物消磨必定留不住的时光。所谓本质一直就在那里,本一不二。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