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火了,里面的人物也全火了,就连出镜只负责卖萌的“御猫”们都被粉丝们津津乐道。
片中给观众震撼一击的是匠人身上的“致命的气质”无疑,那是一种存在千年却又与当下久违的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
匠人之所以称之为匠,是因为他们拥有了某种娴熟的技能,这个技能可以通过时间的累积熟能生巧。蕴藏在技能背后的,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第一集里的主视角下的王津、王有亮、王武胜等老师傅,就用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磨出来的淡然气质诠释了什么叫中国的匠人精神,让观众看后无不为之动容。
他们每个人能守护这些文物的时间最多只有短短的一辈子,但文物却因为一代又一代离去的文物修复者的职业坚守传承了下来。
我们常常被日本的职人精神折服、为德国人的严谨和敬业感慨,却不曾想到在我们的国家里,隔着一道故宫的宫门,也有这样一群真正具有匠人精神的人,他们奉献一生,又带出徒弟,用自己的坚守,守护着故宫里这份沉甸甸的珍贵文物,代代传承。
网络上的反响很好,而《我在故宫修文物》仍在继续着它的超神之旅,第二集继续播出,领着观众更深入的去了解故宫里文物修复师的生活与工作。
如果说第一集里是以老师傅为主视角向观众们展示了前辈们坚守的匠心,那么第二集里,讲得更多的就是新一代传承了,这一集里,群像记录文物修复师的工作与生活时,把主视角放在了新生代的身上。
镜头转到了木器组的屈峰,2006年,从中央美院毕业的屈峰进入故宫博物院,按照文物修复的行规进行拜师学艺,开始研习木器文物修复,现已有10个年头。
他们此次修理的,是一尊辽金时期的木雕佛造像,经过前年的岁月刷洗,这尊木雕佛像已经金漆剥落残存,木胎肌理裸露,缺少了两根手指,观众们看着都觉得疼。
木器组还有老师傅在,但是科长却是年轻一代的屈峰,无疑,是年轻一代的代表之一。
伴随着旁白的见解,跟着镜头,观众们被带到了传说中的西三所,这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在故宫高高的红墙之中,有一片至今没有对外开放的区域,这就是被坊间称之为“冷宫”的西三所。这个看上去朴实无华的院落,却是整个故宫办公区内唯一设置了门禁的地方。坐落其中的文保科技部俨然一座文物修复的“全科医院”。其外是静卧于库房或陈列于展厅的文物,其内是另一个世界,一代代修复师让各类文物得以恢复生机。
打杏是文保科技部的大事。
每年五六月份,当看到御杏树上的青杏慢慢变成了甜软的蜜黄色的时候,就到可以欢乐打杏的时间点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