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啊!
朱翊钧又补充了一句:“刚才一百文钱,转了七次手,等于七个人用一百文钱买到了各自所需要的东西。
那这一百文钱算下来,是不是一百文钱当成七百文钱用?”
海瑞的脑子已经冒烟了。
一百文钱转七次,当成七百文钱花。
这样算,对不对?
小小的一百文钱,还有这么大的学问?
海瑞搜刮了脑子里所有的知识,好像在《盐铁论》、《史记.货殖传》里有提到过类似的字眼,但是意思和跟世子提到的说法,相差甚远。
世子是从哪里听到的这些学问?
赵贞吉?
徐文长?
看他们也是一脸震惊的样子,好像也不是他们传授的。
张叔大、李状元还是潘时良?
又或者是世子天资聪慧,自己悟出来的?
那就真是不得了啊!
海瑞还在这里脑补,徐渭开口道:“殿下,如此说来,你说的京师繁华,是畸形繁华,非常不正常,我倒是理解了。
只进不出,百万军民所花的钱粮,都是从南边运过来的,不是像东南那样,财富是自产以及贸易换回来的。”
“对!”朱翊钧高兴地说道。
不愧是一代奇才徐文长,很快就领悟到自己的意思。
徐渭也很高兴,认为世子这些话,给他推开一扇新的窗户,让他看到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
赵贞吉也很高兴,他是做过地方官和户部侍郎的人,对大明的财税民生有切身的体会,把朱翊钧的话与此前实际遇到的问题一对比,马上在心里碰撞出波澜来。
赵贞吉问道:“殿下,那你觉得京畿该如何发展正常?”
朱翊钧毫不迟疑地答道:“发展工业!”
回答之快,让海瑞三人心里一惊。
世子殿下早就胸有成竹了!
“殿下,如何发展工业?在哪里发展?”
“煤矿、炼钢、制造和造船四大件,就在永平府开平卫、滦州,那里有丰富的煤,也有丰富的铁矿,还靠近京师和海边。”
后世有句话,世界钢产量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而唐山就在开平中屯卫。
“利用永平府丰富的煤铁资源,大力发展冶铁炼钢,以钢铁为基础,发展制造。
那里有滦河等丰富的水力资源,以水力、畜力为动力,锻造、切削,以工业化模式制造农具、兵器、纺纱机、织布机、纱锭以及火器,运往各地。
在滦河入海口建立造船厂,依托辽东丰富的木材资源,修建新型海船,装配上永平府铸造的火炮,扬帆南下...”
赵贞吉、徐渭和海瑞三人心里掀起惊涛骇浪。
相比还在迷糊和思索中的海瑞,赵贞吉和徐渭更清楚这些话里蕴藏的澎湃力量。
钢铁啊!
除了百姓日常所需的农具、炊具、刀具以及纱厂、织布厂所需的机器之外,它还能打造成冷兵器和热兵器。
还有世子所说的装载火炮的新式海船,这些都是国之重器。
这就是世子曾经提及过的重工业!
永平府就在京师附近,发展成大明重工业中心,一是发展得到了平衡,有进有出,不再像现在这般畸形。
二是中央权势得到了加强。兵器、海船都在京师附近,捏在皇上手里,还有数十万产业工人...
自此改变了从前头重脚轻的局面。
东南要是还敢瞎逼逼,依靠强大的工业基础,皇上一根手指头就能按死它。
赵贞吉和徐渭见识过东南纱厂和织布厂的威力,数百人的厂子,能产出数万人穿的棉布来,产出吓死个人。
要是按照世子此前的描述,在什么大工业模式下,钢铁、机器和火器也像这样源源不断地产出,足以碾压一切。
相比赵贞吉和徐渭的惊喜和震撼,海瑞还在迷糊中寻找方向。
这样的描述,听上去很美好,可是算不算劳民伤财,与民争利呢?
这一切又跟自己接受的农耕女织的思想,截然不同,听上去有违圣人之言。
可是圣人的书里没说什么大炼钢铁和大工业啊。
海瑞好容易从水里游出来,勉强找到了方向,开口问道:“世子,农乃天下之本。修建这么工厂,需要大量的青壮劳力,这有违治国根本啊!”
来了,还是来了!
赵贞吉和徐渭脸色微微一变,不约而同地看向朱翊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