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基本成型于隋炀帝时期。隋炀帝也因为这个浩大的工程而耗尽了大隋最后一滴精血,因而成为亡国之君,背上暴戾荒淫的骂名。
(其实大明朝的关外政策同修筑大运河差不多。无休止的填坑,将大明仅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投入到无止境的对抗中,很快耗尽大明的精血,最后体虚而亡。不同的是大运河泽被后世几千年,大明关外的堡垒却成为一堆残垣断壁,只能怀古凭吊。)
到崇祯年间时,大运河几经延长疏通,已经成为大明朝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尤其是大明北方年年干旱、粮食不断减产的年头,京杭大运河就成为大明的命脉所在。
如果说京师是大明的脑袋,江南是大明的心脏,京杭大运河就是大明的主动脉。
大运河对大明如此重要,朝廷也相当重视,在运河边的淮安设立了漕运总督衙门,成立了准军事组织漕丁,专门负责漕运事务。
漕丁大约三四万,分布在两三千里长的运河上,自然无法完成漕运这个艰巨的任务。
漕帮因此应运而生。
漕帮相当于天朝的协管协警,不在编制内,但有一定的行政权利。据不完全统计,崇祯年间的漕帮帮众高达百万之众。
加上漕帮帮众的家小、沿途酒店客栈的从业人员、专门在运河上做生意的野花坊、负责漕运衙门与老百姓之间沟通的漕口(即掮客)……运河沿岸靠漕运生存的百姓近千万。
如果说朱顺明掌控了粮食和食盐这两种物资就是捏住了崇祯皇帝的两个蛋蛋,用大点力就能让崇祯皇帝痛不欲生,那么朱顺明控制了大运河,就是捏住了崇祯老儿的命脉,想要皇帝什么时候死就得什么时候死。
………………
朱大典从山东巡抚的位置上被拉下,一路押解进京,打进天牢,心中想着恐怕在劫难逃。
崇祯皇帝刻薄寡恩,对犯错的臣子从不手软。执政几年来,死在崇祯皇帝手中的朝廷大臣、地方大员数不胜数。
朱大典在天牢中过得诚惶诚恐,既不提刑也不审讯,好像被遗忘一般。
待到崇祯七年六月,朱大典突然被皇帝召见,询问他对漕运的看法。
大运河在山东境内有一段很长的河流,朱大典对运河事务也略知一二,应答得合了崇祯皇帝的心意,居然被任命为漕运总督兼巡抚凤阳。
朱大典走出皇宫,恍如隔世。没想到居然还能继续当官。
一番打听,才知道原漕运总督杨一鹏年老体衰,无法继续操持漕运一事,害得崇祯七年春夏的漕粮没有尽数运抵京城,造成京城粮食暴涨。
杨一鹏上疏乞骸骨,崇祯皇帝毫不犹疑就批准了。还好杨一鹏有眼色,再拖下去,说不定崇祯皇帝一怒之下就会将杨一鹏革职,一家老小难以善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