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京师远,好处在于山高皇帝远,皇帝管不着,做啥都自在。可坏处也在于山高皇帝远,皇上管不着,猜疑多要命。
历史上的名臣将相,“死而非其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猜忌”就是一把断头刀,锋利的很。
朱桂虽然是王爷,但也害怕。
被人黑一次两次还好说,毕竟这年头,喷子太多了,你穿衣服不对要喷,你长得丑也被喷,在朝廷混,谁身上不挂着几斤口水?
心理素质差的,早回家种地去了。
留下来的,不是脸皮厚的,便是不要脸的,还有一些即要脸还脸皮厚的。
要脸还脸皮薄的,混不了大明官场。
朱桂是王爷,多少也算是朝廷的人,自然是不怕被人喷的。
可长年累月有人写自己的黑材料,那就太危险了。
黑材料都送到京师了,自己还在大同种麦子呢。
皇上发怒了,自己还在浇地呢。
皇上派人来了,自己还在抢收麦子呢。
没人告诉自己被黑了,也没机会申辩,只能上了囚车,享受包车三月游。
朱桂决定早点抽身,回到京师,做个太平王爷,哪怕是被人喷了,告了,多少可以听到消息,能马上入宫解释清楚,不至于要老命。
“皇上,武定候郭英有大才,可保大同万全。臣在大同,并无用处,不若皇上收回臣下封地,恩准臣下从商,也好为子孙谋一条出路。”
朱桂坚定地说道。
朱允炆见朱桂如此执着,看了看其他藩王,道:“你们认为,朕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朱棣、朱权、朱植等藩王谁敢表这个态度,清一色道:“一切由皇上做主。”
朱允炆呵呵笑了笑,道:“既然代王叔愿意入京多陪陪朕,那朕便答应了。至于其他人,便好好在封地,为大明镇守边疆吧。”
听闻此话,犹豫的藩王,顿时不犹豫了。
当商人实在是太丢人了,自己还是在家享受荣华吧。
朱允炆看着不为所动的藩王,只是淡淡笑了笑。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越早从商,所得利越大。等自己稳定了内政,打牢了基础,这些王爷的优厚待遇,也该砍一砍了,还想不干活天天吃朝廷的粮食,那只能是妄想。
朕连后宫都准备自己赚钱养着了,你们凭什么例外?
家宴结束之后,朱允炆回到了坤宁宫。
马恩慧还没有休息,正在研读《初阶数学》,拿着毛笔在纸上盘算着。
朱允炆见状,不由走到近前,道:“再如此下去,朕以后便称你为账房皇后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产业和藩王的关系就不大了。
既然第一产业没搞头,那就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呗。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和供应业、建筑业。
电力、燃气之类的,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
建筑业?
这个貌似也没什么搞头。
京师寸土寸金,住宅最低也要两百两,寻常的大宅院,少说也要千两,就官员那点俸禄,没几个人能买得起。
一般官员,要么在城里租房子住,要么就去城外,花二两银子买个占地半分的小宅院。
别说明代了,就文人高度吹捧的宋代时期,也是一个样。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混了一辈子,连个房子都买不起,穷酸的要命,最后写了句:
“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
那意思是说,我都说了,我老了都没钱买房子,你们还不相信我?
不过苏辙也不是个例,他爹苏洵也没房……
加上大明没炒房团,学区房,市场潜力也就那样,若是让藩王进军房地产,估计他们会破产。
做一做排除法,那就只剩下采矿业与制造业了。
朱允炆准备安排朱桂干点采矿业,就挖煤吧。
煤这种东西,开出来多少,能用多少,现在还不需要考虑市场饱和度。
除了日常取暖烧煤之外,熔铜、冶铁、烧砖、陶瓷哪里不需要煤炭?就连一些地方弄点盐,都需要用煤炭来当燃料。
最让朱允炆郁闷的是,明代煤窑中,官府资质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都是民间煤窑,所谓的“听民自采”,官府只收取课税。
既然如此,那就搞个国有企业吧,民营与国有并存,先把藩王的后路安顿好了。
只有让这些从商或干实业的藩王发达了,过上好日子了,那些藩王才会主动上交封地,从事商产。
这才是真正的削藩之策!
咱不玩热削藩,就玩阳谋。
跟着朕走,有肉吃,不跟着朕吃,只能喝汤。
虽饿不死你,但也别想过舒坦。
找到了解决之策的朱允炆,终放下了心头的一块石头,正盘算朱桂能不能拉几个藩王下矿,一抬头看到了骆才人,不由笑道:“骆才人,盯着朕看,是不是太失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