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我老郑您还不知道嘛!那是一分钱掰成两瓣儿花的人,我怎么会干败家的事儿!”
“再说了,每次来,光是曹管事留下的东西,那就不是个小数目。”
“对我家来说,那也是笔进账呢!”
朱由校看向曹化淳,曹化淳低着脑袋不知道该骂老郑头,还是该夸老郑头仗义...
很明显,皇帝到这里就是想近距离了解一下大明普通百姓的生活。
为此,哪怕老郑家的食物不那么可口,他也会尝一尝。
而跟来的仆从,自然是另外开伙。
不然老郑家几天就被吃破产了。
将军家的仆从吃的比老百姓好,这是自古以来就没改变过的事情。
故而这一天对老郑家的孩子来说,也算是个节日...
那剩下的一些东西,油盐酱醋或者鸡鸭鱼肉什么的,再带回宫?
不值得!
可不就是留给老郑了嘛...
而朱由校、曹化淳对这细小的方面都不敏感,直到今天老郑头说出来!
算了,给就给吧。
这么细微的人情往来而已。
算的太清,那就是不给面子了!
再说,老郑头也没有因此变得懒惰。
就靠着朱由校的打赏或者曹化淳他们的遗留过日子。
反而呢,干的不错!
要回来的几亩地都开荒!
跟着朱由校也种起了土豆。
另外,朱由校每次来,老郑头都能把邻里的家长里短给搜集齐。
朱由校在听闲话的过程中,也对朝廷政策的实施有了最充分的一线了解。
再换个地方,再找个人,未必有老郑头这机灵劲儿。
朱由校夸了句老郑“聪明!”
然后继续和老郑谈起了附近庄子的生活。
虽说老郑家因为朱由校变得好了不少。
但其他自耕农,还是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很多,老郑头都总结的出来。
一就是加了辽响,老百姓头上一下子多了座大山。
二就是粮食产量太低。
老郑头直接告诉朱由校:“要是这土豆真能有将军说的一亩地几十石,那我老郑头也能像韩秀才那样,起个小院。”
“这日子啊,就越过越红火!”
朱由校将小碟里的黄豆吃完,说道:“放心吧。”
“宫里种过的。”
“一株苗出四五个果子没问题。”
“至于辽响,我听说朝里的大人们正在想办法。”
“想通过开海弥补这一片财税。”
“到时候啊,慢慢会减负的。”
“难!”没想到老郑头嗤笑一声,摇着头反驳朱由校:“将军也是读过书的。”
“当知道,这历来是加税容易,减税难!”
“我老郑没见过海,也不知道开海会不会有将军说的新财赋。”
“但我老郑认识县里的税吏!”
“这些老爷们向来是能收五斗收七斗,什么时候少收过税。”
“难!难!难!”
“不指望...”
看着老郑意兴阑珊的样子,朱由校适时的转移话题。
他总不能告诉老郑,自己是皇帝!
然后开海的事已定,开海也一定会带来新财赋!
另外,辽东战事将定,辽响这个问题也被朱由校摆上了要处理的日程。
反正就烦恼一二日,日后好好惊喜也不迟!
在老郑家混了一顿午饭,朱由校继续下田巡视着各方。
虽说他不会种地,但看一块儿地种的好不好,还是能对比出来的。
更别说,旁边还有专家为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