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总,乌云县的输水管道已经建成通水了。可是,当地没有人愿意种植,不过,刘书记已经通过招农工解决了,明年开春就可以下种了;就是让牧民定居圈养的事一直也没定下来,牧民们就是不肯,刘书记和巴县长也是费尽了心机,他们还是不愿意。”公司派往乌云县的项目经理打来了电话。
“牛羊圈你建了吗?”杨天翔问他。
“还没有。这个建起来快,我担心建起来,没有人来,所以,就想等把人确定下来再建。”
“好,你做得对。”杨天翔表扬道。他接着继续说:“你征求一下刘书记和巴县长的意见,实在不行的话,我们自己来养。”
“明白,我这就去。”
其实,杨天翔早就有这个想法了,这还是去年欧洲太阳能危机的时候,在法国,他受了一场刺激。
当时,他受邀参加了法国一家太阳能企业的晚宴。在宴会上,有一位法国乳业巨头主动向他示好:“杨先生,我多次去过中国,中国的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你们的牛奶实在不敢恭维。”
“怎么?有问题吗?我们的牛奶都是通过大工厂生产出来的啊!”杨天翔不解地看着他。
对方笑了,“你们是在建工厂,但好牛奶不是来自工厂,而是来自牧场。你们中国人喝的根本不是牛奶,你们喝的是超高温灭菌奶!一百多度摄氏度的高温杀菌,营养怎么办?维生素怎么办?真正的巴氏灭菌奶喝起来是那味儿吗?所以你们中国的牛奶才非加香精不可!”
“那你们的牛奶是怎么加工的?”杨天翔虽然从内心反感他的话,可事实上,人家说的并没有错。
“我们的牛奶加工厂都很简单,核心耕耘的反而是产业链上游的牧场。而你们中国依然停留在传统作坊式作业,上游奶源建设多是家庭式饲养供给,没有技术,没有规模,只有大概百分之五的奶源来自牧场。奶制品加工企业占有产业链的绝对话语权,风险都在奶农身上——这是一种何等畸形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乳业巨头完全不顾杨天翔的感受,把他在中国的感受一股脑地说了出来。
或许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体会,外国人多半瞧不起我们中国人,就算不说出口,从他们的一个眼神,从他们的一句话,都能感到他们瞧不起我们。一个敢用食品毒害自己人的民族凭什么让人瞧得起?!
这段经历让杨天翔刻骨铭心。现在机会来了,那么,自己来做一个牧场,从乳业的源头做起。
有了想法,就要实施,于是,杨天翔立刻组织开展了这方面的调查。
很快调查结果就报了上来。
假如要做一个年产鲜奶四千吨的牧场,它的投资是一个同等产量加工厂的三倍!而且牛奶的利润百分之八十在加工流通环节,百分之二十在奶农身上,投资加工厂一年就能回本,养牛却慢,回报时间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