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泽激动的是,这厚厚的一叠书,是《四书五经大全》。
这份《四书五经大全》,是明成祖年间的大臣胡广,奉了永乐帝的敕令编纂的一套科举教材。
也就是说这套书就是科举考试的考试大纲,科举考试出题的范围就在这么一套书中。
不过这套书可不是薄薄的几本,而是厚厚的一大叠,因为这份大全除了包含了四书和五经之外,还包含了后世大儒为了解释书和经所写的“传”和“注”。
明代一朝都奉程朱理学为正统,所以科举考试也都用朱熹所做的传和注。
所以这一套书其实包含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以及朱熹为四书所注疏的《朱子集注》,朱熹为《尚书》《诗经》《易经》作的《朱子集传》。
因为朱熹没有为《春秋》和《礼记》作注疏,这两本则用古注疏。
这一套《四书五经大全》足足有十二套,一共一百二十册,不过苏泽翻看了一下,卫学这套缺失了不少。
《四书》和《集注》都是全套的,但是五经却只剩下了《易经》和《易经集传》。
苏泽回忆起自己的明史知识,缺失的部分可能并不是丢失了,而是这套书就只有易经这一经。
大明朝的科举制度,和之前不同,并不要求通五经。
《四书》是必考的科目,所有考生都要学习,《五经》则是选修课程,考生只需要选考一门修的本经就可以了,而不是像宋代科举那样需要选修多门。
也就是说五经等于五门高考的选修科目,只需要选择一门参加高考就行了。
既然是五门选一门,那自然有热门和冷门科目的。
因为朱熹为《易经》、《尚书》和《诗经》都做了注疏,那就等于这三门考试有官方认可教辅书,所以修这三经的人是最多的。
而《礼记》和《春秋》这两本经,本身就是五经当中字数最多的,背诵起来最是困难。
而且朱熹没有给这两本经做集传,所以考生在学习的时候还要剔除掉古注疏中和程朱理学意识形态矛盾的部分,学习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所以少有读书人选择这两经作为本经。
很显然长宁卫这套《四书五经大全》是之前的蒙学老师让卫所购置的,可能这个蒙学老师自己就修的《易经》,所以没有让卫所购买其他的经和注。
九姑婆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长宁卫的女眷不少,可是能配得上苏泽的倒是不多。
九姑婆脑中闪过了一个倩影,不过她很快就摇头,只可惜她这几年不可能完婚,等到几年后怕是苏泽的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九姑婆再次叹息一声,感慨上任百户战死的太突然,真是苦了那孩子啊。
将学堂打扫干净,课桌摆放整齐后,苏泽将小萝卜头们放了回去,让他们明天正式开始上课。
九姑婆也带着林彩娘回去做晚饭了,苏泽等到所有人都离开了卫学,这才从一个角落里掏出一个档案袋来。
拆开档案袋,这里面就是自己穿越前七叔公给自己的长宁卫族谱。
这份族谱是长宁卫后人在民国时期重新修订的,苏泽将封面糊上了,长宁卫的家老阿公也看不出来这是他们珍贵的族谱。
前段时间天天种田,天黑了家庙的香烛都在正堂供奉三师太娘娘,苏泽也不敢在正堂读长宁卫族谱。
断断续续研究了几天,历史学依然还是可怜的“Lv4,5/400”。
如今在卫学里,苏泽可以大胆的研究这本族谱了。
他轻轻翻开族谱,越过长宁卫先祖的那部分记录,直接翻到了七世祖的这部分。
翻过七世祖海上刺龙返航的记录,苏泽看到了这样一条记录。
“五月十七,钦差御史焉巡诸卫,县书吏徐士盛讦告七祖,御史暂革七祖百户军职。卫所出孝敬银子五百两,七祖乃复原职,卫渐疲敝。”
苏泽摸了摸下巴,这段记录的意思就是长宁卫的百户被御史抓到了短处,敲诈了五百两银子,才让百户官复原职。
这件事对于原本已经很穷困的长宁卫来说,更是进一步衰落的开始。
可是到底是什么被敲诈银子呢?难道是百户是女人的身份被发现了?
不可能,如果这样绝对不可能只敲诈五百两银子了事,以苏泽对于大明朝中后期御史的节操认知,以女儿身冒领军职,这样的大案子追逐名声的御史绝对不会放过,一定会做成轰动全国的大案。
既然七世祖女儿身的秘密没有事发,那到底长宁卫遭遇了什么祸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