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这个民科坑货!”苏泽看着烂泥粑粑一锅的黄泥糖水,忍不住抱怨道。
一开始制糖很顺利,将交趾黑砂糖加水煮热融化,然后加入黄泥,经过一天一夜的沉淀,黄泥确实吸附了部分黑砂糖中的有色物质,沉淀在大锅的下方。
但是糖水的上层远不是宋应星所说的那样“白如雪”,而是一摊黄褐色泥水一样的浑浊溶液。
果然这个办法只是宋应星道听途说,然后写到《天工开物》中的,用这种方式就算是能精制糖,也做不出宋应星所说的那种雪白糖霜。
苏泽将这些上层的黄糖水倒入锅中,加热之后却得到了一团焦黑的糖块,卖相甚至还不如之前的交趾黑糖。
苏泽坐下来开始思考,黄泥水淋法的原理就是吸附沉淀过滤,黄泥就是吸附黑砂糖中有色物质的吸附剂,原理上没有问题,但是想要吸附黑砂糖水中的所有有色物质,光靠黄泥肯定是不行的。
或者说宋应星记录的办法,只是精制白糖的第一步。
想想也是,精制白糖的办法肯定是商业机密,宋应星只是道听途说了第一步工序,就想当然得以为用这个办法就能精制白糖。
不过明末很多笔记中,确实记录了这种白如雪的白砂糖,应该说明代中后期精制白糖的技术确实已经成熟了。
苏泽开始回忆,自己曾经看过的和制糖有关的文章。
《天工开物》上的黄泥水淋法制白糖虽然是道听途说,但是明代制造冰糖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制糖其实和制盐有点异曲同工的地方,现代制糖重要的一个步骤是结晶。
朱七他们这种盐工精制盐时候让结晶盐析出的办法是淋上卤水,让饱和浑浊液中的盐析出。
制糖结晶的办法则是利用蛋白质作为晶种,加热后让糖围绕晶种结晶析出。
福清冰糖一般都用蛋白作为晶种,不过鸡蛋在长宁卫算是比较珍贵的食物,苏泽决定还是用豆浆。
蛋清是蛋白质,那豆浆也是蛋白质,应该没毛病吧?
苏泽将经过用黄泥沉淀处理过的黄糖水放入炉灶,然后用竹签在豆浆中粘一下,再放入锅中,一边加热一边期待糖晶的析出。
这一锅糖水果然不出意外的——糊了。
不过以现在这个金属铸造水平,压力容器是不要想了,能制造出这种淡黄色的糖晶,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等到竹签上长满了糖晶,苏泽将糖晶从锅中拿出来,然后将这些糖晶敲碎之后,果然得到了淡黄色的白糖。
苏泽没有见过福州府的白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自己这白糖的卖相已经比黑砂糖好太多了,绝对可以卖出超出冰糖的价格!
找对了方向,剩下的就是重复劳动的体力活了。
在苏泽高达七点的力量属性下,他足足忙了一天一夜,这才将一半,也就是五十斤的交趾黑糖制造成了二十斤的白糖。
苏泽计算了一下实际出糖率应该在二比一左右,也就是两斤交趾黑糖能制作出一斤白糖。
之所以这次产量低,是因为前面做实验浪费了不少糖水。
上次在南平县的糖铺中,一斤福清冰糖的价格是一两五钱银子,自己这些白糖怎么也能卖出差不多的价格。
那二十斤的白糖就是足足三十两银子!
苏泽暗暗咂舌,什么叫做暴利!果然技术进步才是暴利啊!
不过苏泽也很清楚,这种暴利也只能持续一段时间。
当制造白糖的方法普及之后,白糖就不再是高端享用的奢侈品了,价格就会回归到理性的水平,利润就不可能这么高了。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一斤白糖的价格是五钱银子,差不多是黑砂糖的两倍,这么算下来白糖的利润也就是黑砂糖的两倍而已。
既然史书上说这个时期的精制白糖技术已经出现,那可能这些掌握技术的人也和苏泽一样,还在闷声发大财,技术还没扩散开。
一旦技术扩散开,白糖的价格也会急剧下降。
而宋应星记录的黄泥水淋法就是出自闽广地区,苏泽想要用白糖赚奢侈品的钱,动作必须要快。
一想到这里,苏泽将白糖包起来,等不到旬末的鬼市了,这次去南平县城,要尽快将这些白糖脱手变现。